杨氏太极拳内功解秘 太极拳虚步的虚脚分担体重吗?

所谓的“虚步”一般是指两脚前后分开、身躯在后脚上方或者接近于后脚上方、前脚或脚跟、或脚尖、或脚掌着地的 , 如手挥琵琶、白鹤亮翅等等拳式的步型 。 这样虚步的前脚就被称为虚脚 , 后脚就被称为实脚 。 那么 , 虚步的前后两脚对于体重的承担是怎样的呢?这是每一位锻炼者在练拳中必然要遇到而且必然需要弄清楚与实践的 。 事实上 , 现在有许多锻炼者对于这一个问题仍然是感到疑惑不解、不知所措的;当然也有许多是认识、作法各不相同、各有说辞的 。 而在一些太极拳界有影响的书籍与名家的著作中 , 对于这一问题要么是没有明确说明 , 要么是虽然有说明却是相互矛盾的 。 其中有说虚脚是一点也不承担体重的 , 有说虚脚也是承担体重的;有说虚脚是承担十分之一体重的 , 有说虚脚是承担十分之三体重的 。 那么究竟应该以哪一种说法为准呢?至今莫衷一是 , 还没有一个权威统一的结论 。
太极拳界上述虚步概念的步型还是包含有多种类别的 。 例如其中白鹤亮翅、高探马这样的虚步是与现代长拳中的虚步相同的 , 揽雀尾捋、倒撵猴这样的虚步是与形意拳的三体式步型相似的 , 手挥琵琶、提手上势这样的虚步是在这两种步型之间的等等 。 然而 , 这些不同形态的步型普遍都是被称为“虚步”的 。 显然按照现代长拳中虚步的标准 , 其实这些虚步中的有些是不能被称为“虚步”的 。 因此 , 有的老前辈也有将揽雀尾捋这样的步型称为“坐步”、将倒撵猴这样的步型称为“半马步”的 。
既然太极拳的虚步存在上述的类别区分 , 应该认为不同类别的虚步 , 前后两脚对于体重的承担是不一样的 。 由此也可以推测有的太极拳名家与老前辈对于虚步前后两脚承担体重的说法并不是就太极拳的全部虚步而言的 。 因而 , 笼统一律地说太极拳虚步前后两脚对于体重的承担是怎样的那是不正确的 。 那么 , 究竟应该怎样来认识、说明这一个问题呢?自然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那么分析什么呢?一是可以分析虚脚在某一瞬时的作用 , 二是可以分析虚脚在某一个过程中的变化 。 而通过这样的分析 , 就两脚承担体重而言 , 大致可以认为太极拳的虚步有如下四种情况:
(一)虚步前脚完全不承担体重
太极拳有的虚步的前脚明显具有离地向前攻击的作用 。 如陈炎林先生根据其老师田兆麟先生的传授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里所说的“殊不知太极拳式凡虚步之处均含有踢腿” , 这样前脚表现踢的虚步 , 前脚自然是完全不承担体重的 。 比如白鹤亮翅就是这样的虚步 。 当套路练习中的白鹤亮翅是这种武术意图时 , 其前脚就是毫不承担体重的 。 正如《李雅轩杨氏太极拳精论》记载李雅轩先生所说的:“是全身重量落于实的一脚 , 虚的一脚等于虚设 。 无论是在前或在后 , 无论脚尖着地或脚跟着地 , 都是非常的虚灵 , 以有蚂蚁也踩不死 , 有鸡蛋也踏不破为好” 。 那就是“虚的全虚 , 实的全实”的虚步 。
(二)虚步两脚分担体重
太极拳有的虚步的拳式 , 明显反映是属于“双沉”情况下的手臂向前攻击 , 这种虚步应该是前脚往前撑、后脚往后蹬 。 比如手挥琵琶、提手上势这样的拳式 。 从傅钟文先生的录像中可以明显看到这样的拳式是手往前送、身躯往后撑的 。 如果前脚没有往前撑、后脚没有往后蹬 , 这样的动态姿势显然是不会出现的 。 这样的虚步就是属于两脚分担体重的 。 分担体重的情况可以是后脚多、也可以是前脚多的 。 另外 , 一手后捋 , 一手前按的倒撵猴大部分时段也是属于这样的拳式 , 自然这种情况下的倒撵猴也是前后两脚都承担体重的 。 正如《李雅轩杨氏太极拳精论》就记载李雅轩先生将倒撵猴的步型称为“半马步” , 并且说:“如倒撵猴等 , 其在前之脚担负全身重量三四成 , 在后之脚担负全身重量六七成” 。 那就是“虚非全虚 , 实非全实”的虚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