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7小时是中老年人的最优睡眠时长,复旦大学课题组首次揭示中老年最佳睡眠时长的遗传神经机制

本文转自:文汇网
睡眠与年龄或者说与衰老之间有什么关系?中老年群体的最佳睡眠时长是多少?睡眠与他们的心理健康、认知能力有怎样的关系?其背后的遗传与神经机制是什么?
【一天7小时是中老年人的最优睡眠时长,复旦大学课题组首次揭示中老年最佳睡眠时长的遗传神经机制】睡眠模式、时长的改变和睡眠质量的下降是老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之一 。 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的老化过程,对于中老年人的健康睡眠临床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 。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程炜团队发现,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的,每天7小时为最优睡眠时长,过多或者过少也许会与认知衰退有关,保持规律的睡眠有益于中老年群体保持身心健康 。
相关成果于4月28日以“睡眠时长与认知功能、精神健康非线性关系的脑结构与遗传机制”(The brain structure and genet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nonlinear 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duration, cognition and mental health)为题发表于Nature子刊《Nature Aging》 。
这一研究首次系统刻画了中老年人睡眠时长认知功能、精神健康等多维度表型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发现该关系背后的遗传与神经基础,为指导中老年人健康睡眠、促进中老年人认知与精神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
一天7小时是中老年人的最优睡眠时长,复旦大学课题组首次揭示中老年最佳睡眠时长的遗传神经机制
课题组基于UK Biobank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方法,对近50万被试(38-73岁)的睡眠时长与认知、精神健康等广泛行为表征进行非线性建模分析,研究发现睡眠时长与中老年人的认知能力、精神健康呈显著的非线性关联,且存在着一致的7小时最优睡眠时长(图二) 。
进一步纵向随访数据分析表明睡眠时长相对稳定的被试表现出更好的认知能力和精神健康 。 该发现提示我们每天7小时睡眠以及保持规律的睡眠能够促进中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 。
一天7小时是中老年人的最优睡眠时长,复旦大学课题组首次揭示中老年最佳睡眠时长的遗传神经机制
▲ 图二:睡眠与精神健康之间的非线性关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