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对联怎么贴左右,单位对联上联在


对联的正确贴法 , 应该如何分清左右? 这里按脸背对着大门时的时候来说左右 。
上下联之分: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的为上联 , 仄声一般指三四声 , 比如“新年纳余庆”;最后一个字为平声的是下联 , 一般为一二声 , , 比如“佳节号长春” 。
对联贴法:这要从古时候崇尚的方位说起 。 我们中国古代多以“左”为大位 。 所以对联的上联应当在“左”边 。 这里指的左边 , 是指背对门脸的时候 , 以对联自己的位置为标准 。 如果以看对联人的位置为标准 , 即面对门脸的时候 , 就是右边 。 这里以对联为方向暂称 。
你看 。 明清时期建成的北京故宫、颐和园的所有对联(门联、柱联、窗联)都是上联贴左侧 , 下联贴右侧 。 全国许多名山大寺、名胜古迹、庵庙道观等处的对联也是如此 。 以“左”为大位的传统一直沿用至今 。 就是现在各级重大会议上领导者的座次安排也是以从左至右为序的(报纸上所标方位的“左”“右”是以读者为观点的) 。 我们现在贴对联也应该遵循这个顺序:上联贴左侧 , 下联贴右侧 。 这里所说的上联联语中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 , 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 。 比如“新年纳余庆 , 佳节号长春”中的“新年纳余庆”是上联 , “佳节号长春”是下联 。 有个别用从诗词、文章中摘出来的对偶句子作对联的 , 平仄也有例外 。 比如江西南昌市滕王阁里有一副毛泽东生前手书的柱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上下联的位置就不同:最后一个字为平声的“落霞与孤鹜齐飞”是上联 , 而最后一个字为仄声的“秋水共长天一色”却作下联 。 这副联句是唐代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的一副对偶句 。 可能是别人从毛泽东通篇手书中摘出作联的 , 也可能是毛泽东自己从王勃名篇中摘来作联的 。 另当别论 。 但是 , 同样在滕王阁 , 还有其他所有对联都是以古时的“左”为大位的 。
其实 , 过去人写东西 , 先右后左 , 也是这个意思 。 从书自己的方向来看 , 是从左到右的 。 反映了古代人的哲学和道德观念 。
所以按面对大门方向来看 , 上联要在右边 。
看横批:现在许多人已经不遵造过去的书写方式了 , 也有从左向右书写的 。 所以 , 主要看横联 。 从面对大门的方向看:如果横联是从左向右的现代写法 。 对联也是上联在左 , 下联在右;如果横联是从右向左的写法 , 对联也是上联在右 , 下联在左 。
补充:首先说一说什么是对联?对联 , 又称楹联、对子、联语、对句、联对等 , 由两个互相对偶的句子组成:上联(出句)和下联(对句) 。 其要求是既“对”又“联” 。 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一致和平仄相谐都是“对” , “联”就是要内容相关 。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 , 内容应当相关 , 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互不相关的事物 , 两者不能贯通、呼应 , 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 , 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
了解了对联的以后 , 我们看看对联应当怎么贴呢? 大年初一吃过早饭 , 我便和孩子一起贴春联 , 孩子问我怎么贴?我说 , 先分出上下联 , 然后上联在左 , 下联在右 , 孩子又问 , 上下联怎么分?我说 , 两个直联中 , 最后一个字读音为三四声(即仄声)的那联为上联 , 读一二声(即平声)的那联为下联 , 就在我这样对孩子说的时候 , 对门和楼下的两户邻居也在贴对联 , 我们贴好后 , 因为还要给单元楼的楼门再贴对联 , 我下楼路过楼下这一层时 , 他们还没有贴完 , 楼下的两户中 , 东家是上联在右 , 下联在左 , 横批是从左向右写的 , 和我说的刚好相反 , 西家正好和我家贴切的是一样的 , 不过我们三家的横联(也叫横批)都是从左向右书写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