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的方式有哪些


民间乞巧的方式有? 乞巧
朝代:唐代
作者:林杰
原文:
七夕今宵看碧霄 , 牵牛织女渡河桥 。
家家乞巧望秋月 , 穿尽红丝几万条 。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 。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 , 俗称“七夕” , 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 乞巧 , 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 , 如果线从针孔穿过 , 就叫得巧 。
“七夕今霄看碧霄 , 牵牛织女渡河桥 。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 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 , 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 , 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 , 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
“家家乞巧望秋月 , 穿尽红丝几万条 。 ”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 , 简明扼要 , 形象生动 。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 , 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 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
乞巧形式有哪些变化和发展? 唐代林杰的《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宵 , 牵牛织女渡河桥 。 家家乞巧望秋月 , 穿尽红丝几万条 。 云母屏风烛影深 , 长河渐落晓星沉 。 嫦娥应悔偷灵药 , 碧海青天夜夜心 。 ” 《乞巧》是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 , 俗称“七夕” , 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 过去 , 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 , 所谓乞巧 , 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 , 如果线从针孔穿过 , 就叫得巧 。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 在汉朝 , 妇女把一种小型蜘蛛(古称果子)放在一个盒子中 , 以其织网疏密为巧拙之征 。 到唐朝时 , 则将蜘蛛放在瓜上 。 而到了宋元时期 , 则视水中针影占拙巧 。 细长则巧 , 散则拙 。
乞巧的习俗有哪些呀! 乞巧 林杰 唐七夕今宵看碧霄 , 牵牛织女渡河桥 。 家家乞巧望秋月 , 穿尽红丝几万条 。 乞巧的方式是:穿红丝、拜秋月 。
乞巧的方式有哪些 农历七月初七 , 俗称“七夕” , 又称“女儿节” , “少女节” 。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

【乞巧的方式有哪些】七夕节 , 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 , 发源于中国 , 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 , 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 故称为“”乞巧“ 。
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 , 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 2006年5月20日 , 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现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
七夕乞巧 , 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 ,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 人俱习之”的记载 , 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 , 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 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 , 七夕宫娥乞巧忙” 。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 , 宫女们各自乞巧 , 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 , 代代延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