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论坛都有哪些


谁能介绍一些同性恋的问题 。 或者论坛?谢谢你好!
纯爱

华同
这两个本人比较喜欢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望采纳 。
我有个朋友是同志,叫我帮他找一些有关同志的网站!


请大家给我推荐几个好的同志论坛, , , 谢谢了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 。 那些对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 称为同性恋者 。 同性恋有时也用来描述同性性行为, 而不管参与者的性取向如何 。

有人认为, 同性恋是一种现代概念, 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 是无法直接一一对应为现代的“同性恋”的, 例如古罗马的“爱者”与“被爱者”的关系与现代的“同性恋”可能有区别 。

美国心理协会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 成员总数超过15万人, 其中包括研究人员、教育学家、临床心理医生、心理学顾问和学生等 。 早在1973年, 他们就已经不再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疾病, 将它从精神病手册中取消了 。

2001年4月20日,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出版, 在诊断标准中对同性恋的定义非常详细, 同性恋的性活动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 。 由此, 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 。 不再把同性恋看作一种病态心理, 这是中国大陆社会的一个进步 。

现代口语中, 常常使用“同志”来称呼同性恋者(正式场合下, 这个词语的原意不变), 另外“同性恋”也有“同性爱”等近义词 。 此外, 粤语吸收了英文单词gay后, 用“基”指同性恋 。 但是此词通常具贬义 。 带有贬义的单词还有“玻璃”等 。 在某些地区的方言中, 还把男同性恋者称做“飘飘” 。

女同性恋中, “T”指特质倾向于阳刚, 或外貌喜欢作男性化/中性化装扮者(“T”来自英文的Tomboy) 。 但“Tomboy”的本义并没有同性恋的意思;“婆”指装扮、行为、气质阴柔的女同性恋(又称为P) 。 “婆”这个词在最早是相对于T而来, 指“T的老婆” 。 但近年来, 婆的主体性已经逐渐浮现, 用以泛指气质较阴柔者 。 Uncle指年长的T;这个词起源于60年代, 是女同性恋用来对长辈的尊称 。 在中文里则称“哥”, 例如“张哥”、“金哥” 。 至于“拉子”、“拉拉”或“蕾丝边”指女同性恋者(由Lesbian谐音而来) 。 1990年代, 见于台湾作家邱妙津的女同性恋小说《鳄鱼手记》里, 开始流行于台湾 。

男同性恋亦有其一套使用的名词与用语, 例如台湾同性恋文化术语里较普遍的用语是“C货”, 系由英语“Sissy”及“Nancy”所衍生而来, 指气质阴柔的男同志 。 Macho Queen(金刚芭比)指外貌非常阳刚, 身型健壮, 但隐约有阴柔特质或动作及想法的男同志 。 另外如同于女同性恋者的“T”与“P”, 台湾男同恋者一般也分为“哥”(普通亦可称‘葛格’)、“弟”(亦可称‘底迪’)两种角色 。 两者主要差别不是女性化或男性化的程度, 而是保护及依赖两种概念 。 一般而言, 其区分是不明显且无确实定义的 。 其他尚有“男风”、“走旱路”等词婉指男同性恋现象 。 因李安之电影《断背山》夺得奥斯卡后, “断背”一词亦成为同性恋之别称 。

人口比例

目前并没有实际的同性恋人口统计, 只有研究报告或抽样的调查供作参考 。 同性恋所占的人口比例根据不同的估计会有不同的结果, 而且根据著名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研究, 每个人或多或少可能也有同性爱的倾向 。 所以, 同性恋所占的真正人口比例, 到目前为止并无真正答案;有些鼓吹异性恋的份子认为该比例约是从 1% 到 4%, 但这数字明显低估了同性恋的真正人口比例 。 除此之外, 在不同的调查中, 由于“同性恋”的定义不同, 所得的结果也会差别很大 。 但是大部份的调查皆同意下面的看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