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八尺是多大尺寸,小八尺是多少厘米


古代说那人身高8尺 是多少CM184.8厘米 。 以现今出土的西汉实物的铜尺为例 。
尺的尺寸在朝代各自有所变化 。
历代尺寸与今日公制转换:
古代以曲尺六寸六分五厘弱为周尺一尺 , 以周尺一尺二寸为古尺一尺:
1、  商汤的尺:约32厘米(依照乐律全书,明朝营造尺为32厘米等于商汤尺);
2、  夏禹的尺:约25.6厘米(商汤尺去2寸为夏禹尺);
3、  周代的尺:约20.48厘米(夏禹尺去2寸为周尺);
4、  汉代的尺:约23.09厘米;
5、  隋代的大尺:约29.4厘米;
6、  隋代的小尺:约24.6厘米;
7、  唐代的大尺:约29.4厘米;
8、  唐代的小尺:约24.6厘米 。
现代:中国市尺:等于1/3米 , 约33.33厘米 。
扩展资料:
周尺是周朝的天下正尺 , 也为历代王朝所遵循 。 周尺约为汉尺八寸 。 尺、寸、寻、丈是度量的基本单位 。 十分为寸 , 十寸为尺 , 十尺为丈 , 九寸则为黄钟之长 。 推出黄钟之笛管长九寸 。 两倍黄钟也就是尺八 。
汉代以后 , 尺的长度越来越长 。 刘歆的累黍为尺法被采为定说 。 北魏时 , 拇指与中指一叉相距为一尺 。 自南北朝起 , 天文尺与常用尺自成系统 。 唐代法典《唐六典》沿用汉制 , 规定一黍之广为分 , 十分为寸 , 十寸为尺 , 一尺二寸为大尺 , 用于音律、中药、冠冕的度量 。
宋初沿唐制 , 以太府寺为度量衡器的制作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 , 其颁发的尺子即称“太府寺布帛尺” , 由于征收布帛之事为三司(盐铁、度支、户部)管 , 故称“三司布帛尺” 。
宋代 , 累黍为尺法遭到怀疑 。 据明朱载堉《乐律全书·律学新说》记载 , 明代常用尺分营造尺、裁衣尺和量地尺三种 。 《律吕精义》说营造尺与大明宝钞墨边外齐 , 裁衣尺与其纸边外齐 。 明营造尺与宋三司布帛尺相近 , 凡田亩、布帛、营造 , 往往用此尺 。
曲尺也就是矩形尺 , 类似现在的直角尺 。 多用于建筑营造 , 矩就是木工用的曲尺 。 至于朝廷裁制官服所用尺度 , 因与礼制有关 , 不能随意更动 , 所以基本采用小尺 。 大尺一尺是小尺(亦称黍尺)的一尺二寸 。 明代尺的标准尺度 , 营造尺为32厘米 , 量地尺为32.6厘米 , 裁衣尺为34厘米 。
双手张开之间的长度称为一寻 , 明张自烈《正字通》:“古以周尺八尺为一仞 , 中人之身 , 长八尺 ,  两臂寻之 , 亦八尺”故有身长八尺、六尺之孤、昂藏七尺、丈夫之说 , 而倍寻曰“常” , “寻常”之长度 , 故丈量身高等用的是小尺(律尺) , 而非营造用的鲁班尺、大尺 。
而矮胖宋江的六尺身高155厘米不到 , 不满五尺的武大郎就更矮了 , 再比如吕布与赤兔马都一丈高 , 关羽九尺二寸 , 都不可能以30厘米作一尺计算 。

八尺多高?184.8厘米 。
说到身高 , 现代人真是堪比南孚电池啊 , 一代更比一代强 , 一代更比一代高 , 一米九都不足为奇 。 而在古代中 , “身高八尺”就对高大人的形容词 , 身材矮小的就叫做“不满五尺” 。 那按照现代的算法 , 我们就来康康这八尺它到底有多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