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玫瑰的组培和无性繁殖技术


玫瑰的组培和无性繁殖技术玫瑰组织培养的意义
1.快速繁殖

玫瑰有性生殖能力差, 大多观赏价值高的品种不形成种子, 种子繁殖不现实 。 而玫瑰实生苗观赏价值较差, 因此生产上必须通过野蔷薇扦插再嫁接进行繁殖 。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玫瑰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 并且能保持原有的优良性状不变 。 玫瑰组培增殖系数为4~5, 半年至一年内能获得上百万种苗 。

2.获得无病毒植株

玫瑰在生长过程中, 能感染一种或数种病毒或类病毒 。 长期营养繁殖, 如扦插、嫁接、分株, 不仅不能脱毒, 反而使病毒积累, 严重影响玫瑰的品质, 导致玫瑰观赏价值下降, 比如花径变小、色泽变淡、产花减少、斑点较多、花形不规则、易感染病虫等 。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 利用玫瑰茎尖脱毒后, 使玫瑰的种性得到复壮, 生长势增强, 花径增大, 色泽鲜艳, 抗病能力提高, 产花量上升 。

3.培育新品种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芽变, 芽变的结果导致花色变异、花的大小变异、花期变异、叶色变异、染色体数量变异等 。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 一旦发生芽变, 准确切取变异芽, 并将其繁殖成完整植株, 可产生有特殊观赏价值的新品种 。

4.种质资源的保存

玫瑰种质资源丰富, 按传统方法保存种质资源占地面积大, 且资源易受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破坏而丢失 。 用组培方法, 用极小的空间就可长期有效地保存玫瑰的种质资源 。

玫瑰组织培养的方法
1.外植体选取

从生长在田间或盆栽的优良品种植株上, 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当年生枝条的茎尖和幼茎 。 取材最好在晴天正午, 并且取用植株上部的幼茎 。 阴雨天或靠近地面的幼茎, 表面污染较为严重, 难于消毒 。 玫瑰除用茎尖和幼茎做外植体外, 也可以用叶片、叶柄、根、茎、原生质体、胚、花药、子房、花萼和花托做外植体 。

2.消毒灭菌及无菌苗的建立

取玫瑰外植体, 用5%~10%的次氯酸钠浸泡10~30min或用01%~02%的hgcl浸泡5~15min 。 用无菌水清洗7~10次后接种 。 也可先用75%的酒精浸泡20~30s再采用上述方法消毒 。 消毒灭菌完毕后, 将幼茎切割成05~10cm长的至少带有一个节的切段, 接种于培养基中 。

3.愈伤组织的诱导

最早报道从杂交茶香月季的茎上诱导了愈伤组织, 该实验证明在培养基中添加2, 4-d或添加naa和激动素kt均能很快诱导出愈伤组织 。 随后不同实验以不同品种为试验材料, 从叶、叶柄、根、茎、原生质体、合子胚、花药、子房、花瓣、花萼、和花托成功地诱导了愈伤组织 。

3.1愈伤组织的成功诱导与品种的基因型有关

2.3.2外植体类型:不同外植体愈伤产生的能力不同, 叶为90%, 根为70%, 节间为55%, 花药为19% 。

3.3激素

rout等(1991)以landora为材料, 在添加ba和naa, 2, 4-d的ms的培养基上, 外植体在接种的7~12d后, 在近轴面的叶柄和中脉处产生愈伤, 愈伤组织诱导频率高达92% 。 在接种后15~20d, 外植体茎切端处产生愈伤, 诱导率为76% 。 生长素种类和浓度对愈伤产生能力的影响同样很大 。 早期实验多采用naa结合bap或ba等, 近年来多采用2, 4—d, 并证明2, 4—d是诱导愈伤的必要因素(kintzios等, 1999;rout等, 1996;vandersalm等, 1996;vises—suwan等, 1997) 。 进一步研究发现2, 4-d对愈伤的诱导效果依赖于月季的基因型, 如2, 4—d浓度从113umol/l增加到181umol/l降低了rosehybrida栽培种“care-freebeauty”的愈伤诱导频率, 但该浓度则对另一个品种“grandgala”无影响 。 对于“redsunblaze”而言, 当浓度从113umol/l增加到452umol/l, 则表现出愈伤的诱导率提高了, 随后当2, 4—d再增加, 则显著地降低愈伤的诱导频率 。 愈伤组织在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上能得到很好继代培养(subculture、li等, 2002) 。 vandersalm等(1996)证明2, 4—d对诱导rosepersica与xanthina和moneyway产生愈伤是非常必要的, 进一步添加低浓度的ba有正效应, 但如ba浓度过高, 则产生抑制作用 。 与以上实验结果不同, kintzios等(1999)则发现2, 4—d对愈伤诱导有负影响作用, 可能因为采用的外植体是成熟的叶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