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陈式太极拳之“晃” 林朝珍谈习练太极拳和八卦掌

林朝珍不仅是少有的八卦拳大师 , 而且也精通太极 。 他是傅振嵩的谪传弟子 。 傅振嵩是中国上世纪三十年代很有名气的武术家 , 他的八卦掌最有名 。
林朝珍八十五岁高龄 , 仍然精力旺盛 。 他不仅专长八卦掌 , 而且把傅传太极拳、形意拳在三藩市得到不断传播与发展 。
八卦掌和太极拳不同的是 , 太极拳强调气沉丹田 , 意到手 , 用劲要连绵不断 , 阴阳变化 , 用意不用力 。
八卦掌循圆走转 , 螺旋运动 , 气沉丹田 , 要意到手 , 有刚有柔 , 因敌变化 , 生动灵活 , 用法巧妙 。 各家太极拳都不一样 , 诸如陈式 , 刚柔兼备 。 而杨式则柔多刚少 , 易于学习 。
太极和八卦的练功是一样的 , 而外表却不同 。 太极是走直线 , 而八卦是走圆圈 。 都是内家拳 , 其用法各有特点 。
在内家拳中 , 必须意到手 , 气沉丹田 , 每一个动作都要这样做 。
其次 , 在演练时必须分清虚实 , 很多学生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不能达到意到手和气的运行 。
意念不能跟随动作 , 动作不能一气呵成 。 练太极拳 , 是不能停的 , 你必须把动作连贯下去 。 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 , 更有很多人没有放松 。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 , 你必须每天练习 。 你要意到手 , 而且每一个动作都这样做 , 进一步达到意气力的一致 。
要使功夫达到更高的境界 , 就必须每日多练 。 日久见功夫 , 要靠自己去练 , 没有更好的办法 。 当然 , 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老师 。 如果你的老师水平一般 , 那么你就无法提高 。 如果学生不能勤学苦练 , 认真钻研 , 那么老师再好也没有 。
八卦掌则较太极拳更为复杂 , 它主要是边走边练 , “走”要靠腿 , 以步带腰 , 以腰带掌 , 下盘功夫至为重要 。
通过太极和八卦的招式及站功练习 , 来培养内功 。 在练站功时 , 转动来练劲和发劲 , 或爆发劲 。 动作开始必须气沉丹田 , 在做压和推的动作时 , 气贯全身 。
腹内是有运动的 , 它是以气来推动的 , 手是随内动而动的 。 内动是丹田运动的结果 。
训练八卦的内功和发劲时 , 随着各种招式的刚与柔 , 速与缓表达出来 。 刚柔是两个对立面 , 你要发劲 , 必须懂得刚与柔 。 越柔越松 , 发劲就会越强 。 这是刚柔的一方面 。
要想柔和松 , 必须学会用意念支配;欲使意念由大脑指导身体的各个部位 , 需要花很长时间锻炼 , 才能达此境界 。
至于八卦和太极 , 腰的运用是一样的 , 基础是在腿 , 力量是从腿到腰而达手 。 腰必须直 , 当转身时 , 腰必须放松 , 尾阊端正 , 才能做好 。


陈式太极拳行功走架过程中出现的晃动现象 , 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 但用原理去衡量 , 却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晃”法 。
在太极拳招式熟练后 , 特别是陈式拳节节贯穿、连绵不断、螺旋缠丝、螺旋上升、螺旋下降、蓄发相变、虚实转换、对称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等原理的要求下 , 为了使整套动作不丢不顶 , 八面支撑 , 一动无有不动 , 为了蓄发动力 , 让意气通畅无滞 , 周流全身 , 有一些技术上的晃动 , 只要是头顶悬起 , 中轴不偏斜 , 就是符合太极原理的 。 这样的晃动 , 是为了导引内气随动作而循行 , 是为了起落承转 , 把劲力蓄满 。 这种晃 , 是为了达到以意领气 , 以意催形 , 劲力饱满 , 气韵流畅 , 纵放伸缩之目的 , 也是因为懂得了周身缠丝 , 阴阳互变 , 由腿而腰达于四肢的太极劲力 , 功夫上身了 , 才有的晃动 。 严格地说 , 那不是晃动 , 是内气开始充盈 , 有周流循环迹象的外在表现 。 晃不可大 , 不可久 , 太极还是要遵循“无过不及 , 随屈就伸” 。 圈要越来越小 , 渐渐无形 , 也就是无圈 。 如果是这样的“晃动” , 说明境界有了提升 , 走进了太极的殿堂 , 是正常的 。 但“晃”不可造作 , 造作与功夫的提升无关 。 有人故意模仿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先生的晃动 , 却知其表不知其里 , 殊不知人家是螺旋上升和螺旋下降 。 不懂的人就变成了断续的、僵直的、根基不稳的摇晃 , 是毛病 。 应该首先端正规范拳架 , 走架至纯熟懂劲后再体验螺旋升降 。 不然 , 就会误入歧途 , 或出现偏差而难以提高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