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一堂课,姚小玲如何讲好一堂课心得( 五 )


怎样说好一堂课 上好每一节课, 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义务, 也是我们每天必须思考的问题 。 怎样上好一节课?其实, 这里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二是怎样做才能上好一节课 。
怎样的课才能算一堂好课呢?实际上, 这是教学评价的问题 。
所谓好课, 其实质是对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 。 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 教学内容如何改革, 最终都要落实在课堂的教学效果上 。 如果课堂教学没有成效, 或少成效, 那么一切教学改革的目标都会落空, 素质教育只能成为幻影 。 有时教师讲得很多, 但恰巧是阻碍了学生的思考, 阻碍了独立解题的心理水平, 阻碍了学生成功体验的形成, 这种课不可能成为一堂好课 。
真正的好课, 应该是传授的知识符合学生的接受程度, 课堂信息大, 能够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能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授课教师的语调、语速能够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并富有较强的感染力……这是一个教师专业化形象和能力的具体体现 。
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 更多地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主,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 而不是看老师讲课” 。
我国教育界权威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女士(谈上海培训:新基础教育实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某周刊采访时谈到如何评价一堂好课 。
她认为,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 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 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 (1)有意义的课, 即扎实的课;(2)有效率的课, 即充实的课;(3)有生成性的课, 即丰实的课;(4)常态下的课, 即平实的课;(5)有待完善的课, 即真实的课 。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 何必再上课?
(1)有意义
在这节课中, 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 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
这样学习, 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 学生上课, “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 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
(好课实惠)有效的课堂教学引发的学生变化可能是多方面的:知识的变化, 表现在知识的量的累积;能力的变化, 表现在能力水平的提升(思维的敏捷、深刻、缜密);情感的变化, 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受到赏识的愉悦, 战胜困难的快慰, 收获成功的欣喜等), 从而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心向的变化, 表现在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兴趣更浓厚, 克服困难的意志更坚定, 投身学习的态度更积极、更主动, 正所谓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
如果一切都很顺, 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 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 有意义的课, 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2)有效率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不仅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得益的多少, 也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受益面的大小 。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益面的大小 , 这节课下来, 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 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学生, 确保课堂上没有学生是“局外人”, 没有学生被“边缘化”;二是效率的高低 。 即学生得益的多少, 有的高一些, 有的低一些, 力争所有学生受益达到最大化 。
(好课高效)课堂教学评价中必须树立全面的效率观、公平的效率观 。 一堂课对授课班级的学生来说是否有意义, 对多少学生有意义, 对这些学生有多少意义, 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基本依据 。 这节课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 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 “好课”一定是因“校”制宜, 因“班”制宜, 因“人”制宜 。 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 原有的学科基础、学生的智力水平有差异, 学生的强势、弱势智慧有侧重, 一个班级内又有优秀生(尖子生)、中间生(边缘生)、后进生(学困生、待优生), 即使是在同一类的学生中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 。 如何使一堂课对所有学生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如何使一堂课对于所有学生的意义最大化, 这是每个老师必须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去思考、探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

推荐阅读